当前位置:首页 >   > 文章详细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进入求职季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年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刘欣蕾就忙着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求职意向。但是,与许多高校毕业生相比,她始终觉得自己的求职优势并不明显:是选择从教,还是选择去出版、传媒领域就业?

刘欣蕾的举棋不定,实际上是一些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面对求职时内心纠结的缩影。对于他们来说,部属师范大学兼具“师范性”、“综合性”的办学特点,在为他们就业拓宽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记者综合6所部属师范大学发布的2013年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年就业的约4万名毕业生中,选择去中等或初等教育单位从教者约2万人,约占总数的50.1%。这一比例,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样的发展走向?6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年培养的其他近半数毕业生为何未从教?他们最终选择了什么行业就业?

当老师仍是主要的职业选择

师范毕业生总数中50.1%的选择从教,其中免费师范生占从教者的62.5%

盘点不久前发布的部属高校2013年就业质量报告信息清单,我们不难发现,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就业率,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单纯从名义就业率(高校毕业签约、签有就业证明以及灵活就业和创业的人数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不计算出国深造以及在国内读研升学的毕业生数据)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名义就业率在排名前10的院校中占据6席,均达到80%左右。

师范类专业的非免费师范毕业生选择教师行业的比重,也占据较大比例,教育行业也是研究生的主要流向。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3届毕业生中,免费师范生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签约率,占本科签约协议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79%;非免费师范生选择教育行业的达到9.24%,硕士生流向中等和初等教育的比例也达到26.44%

统计中,记者还发现,由于高等教育岗位需求量缩减,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不仅成为硕士生的重要就业方向,而且在6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中位居首位。

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硕士毕业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就业比例连续10年持续走高。该校2003年硕士生在基础教育工作的比例仅为6.62%,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据已攀升至29.88%。从博士生流向中等和初等教育系统的比例来看,北京师范大学为3.82%,东北师范大学为4.68%,华中师范大学为5.30%。这说明高学历师范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正在逐步“下调”。

综合性办学催生学生就业多元化

师范毕业生去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部队、社区、自由职业等其他行业也逐渐成为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每到就业季,总有不少师范高校毕业生追问:我们到底是师范生还是综合类大学毕业生?正是这种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非教育行业就业。

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身份的这种“两栖性”,始于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目标后,6所部属师范大学为应对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院校涉足教师教育的竞争挤压,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而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科设置的综合性,逐渐成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综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中先后设置了不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各校基本都将学科门类拓展至1112个。

刘欣蕾本科期间就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也是该校具有较长历史的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学科。作为师范类院校的一名非师范生,她同班同学中超过半数毕业后进入各地中小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从教,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传媒、出版、公关、广告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过综合分析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记者发现,相对于专业性强、技术门槛较高的具有传统行业特色的高校,师范类大学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面临明显竞争弱势时,拓宽就业面、“曲线救国”式的就业已普遍成了他们的一种选择。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这种“无奈”选择,或许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师范大学由传统师范特色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

以华中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意向数据为例,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单位和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兴趣正在逐步衰减,选择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有所上升,部队、城镇社区、自由职业等其他行业正逐渐成为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与这种趋势相似,师范类高校研究生选择企业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112013年的三年间,该校研究生去世界五百强企业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在该校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其专业分布几乎涵盖文、理各方面学科。这也说明用人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学科专业限制正在放宽。陕西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在企业(含国企、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8.01%,这一比例仅次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系统。

如果从专业对口就业的角度来看,6所师范大学中,博士生就业的对口率较高,高等教育与科研单位占较大比例,其次是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国企等。华中师范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由于高等教育岗位收缩,博士到事业单位及高等教育单位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到企业、机关就业比例则有所上升。

选择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趋势明显

学校所在地的城市集群和沿海城市区块,是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集中流向地。

如果要绘制一张涵盖了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地图,我们可以发现,那将是一张既集中又分散的区域分布地图:免费师范生回流至生源地的趋向,就决定了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流向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分散态势;6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在的中心城市集群和沿海经济带,则是这张就业地图中毕业生去向最为集中的区域。

就免费师范毕业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总体较高,城镇学校和重点中学一般是其就业的首选目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2013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生源地的地级和县级市工作的比例分别为50.13%33.98%,选择省会城市学校就业的占比为9.82%,而去农村中小学任教者很少。

6所部属师范大学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其择业地域虽然相对较广,他们的就业区域流向大多受生源结构、经济因素、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但是,围绕大城市及中心城市群而展开的“围城”式就业,依然是这些毕业生们的首要选择。

根据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因生源主体大多来自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等地区,毕业生集中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学校所在城市)的比例最大。北京、上海则因处在一线城市,这两个地区因而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区域。6所学校所在地周围以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集群也是吸引毕业生聚集的重点区域。

学校转型或影响毕业生从教比例

师范和非师范的二元专业格局,在师范院校内形成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对于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从教比例较历史有所下降的现象,有学者质疑说,法国巴黎高师始终以教师教育为最大特色,并且享誉世界,而我国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中如果过多地强调综合性,失去了其教师教育属性,还能否称得上是师范大学?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师范大学由传统的教师教育特色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所致,并非培养的师范毕业生不愿或放弃从教。

从教比例的高低或许还与当前社会对于师范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有一定的关联。洪成文认为,教师职业就业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校对教师岗位能力的要求与部属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指向之间的矛盾,“中小学需要应聘者马上能上岗从教,而综合性大学对于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深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对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教学应用能力的关注。其中,最明显的是实习时间段和实习环节走过场。实习问题解决好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部属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上的欠缺,其实质在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朱旭东教授进一步分析说,教育理论学科或基础学科主要是研究教师所需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而课程、教学法学科主要解决教师的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问题,两者在取向上有所差别。而有的师范大学的教学法资源被分散在各个院系,这就导致了教师培养机构资源短缺,不利于教师培养和师范类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教师教育的理想模式应当是,通过建立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把教师教育专业置于教育学科的框架内,确立其专业地位和学术制度的合法性,把原来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转变为学术性和专业性之间的融合。

师范大学的这种综合性发展定位,是否会对师范大学传统的教师教育构成一定的冲击?朱旭东认为,师范类院校在迈向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初步形成了师范和非师范的二元专业格局。这种专业格局在师范院校内也形成了师范性和综合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记者 柯进 实习生 陈少远)

视频课堂



上一篇:怎样定位大学中的强势专业

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